【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論述,推動學校第三次黨代會精神落地落實,多元、多層次、多視角反映學校在新征程上事業(yè)發(fā)展的新面貌,全方位展現基層師生團結奮進、實干創(chuàng)新的工作局面,前期,黨委宣傳部面向全校發(fā)布新聞線索征集的通知,為宣傳先進典型、發(fā)揚狠抓落實的工作作風,特開設“奮楫揚帆看一線”專欄,專題展示各部門各院系有益經驗,推動全校形成真抓實干、擔當作為的工作氛圍。
大學文化建設,建設的是理想信念,建設的是精神家園。2024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中國輕工業(yè)博物館作為貫徹落實學校黨委行政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堅強基石,在學校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載體建設、“大思政課” 重要陣地建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始終高揚愛國主義的精神旗幟,堅持教育與研究“雙輪驅動”,深入挖掘館內育人資源,建強思政大課堂,講好信仰大道理,做好校內外師生及廣大社會各界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宣傳教育服務,努力為學?!半p一流”建設提供顯性表達、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內驅動力,切實把博物館建設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強陣地。
堅定文化自信 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作用
博物館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依托當代愛國奮斗主題館的鮮明特色和“三創(chuàng)兩遷”大學精神物化形態(tài)等精神文化資源,緊緊圍繞服務師生中心任務,努力講好黨對輕工事業(yè)堅強領導的主旋律,講好輕工人、陜科大人接續(xù)愛國奮斗的奉獻精神,切實發(fā)揮博物館作為學校精神文化建設陣地和思想文化引領的服務保障作用。

“文博大講臺”,講好黨對事業(yè)的堅強領導。博物館先后邀請陜西高校博物館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弛、唐山抗震紀念館館長趙榮琦、陜甘寧邊區(qū)政府舊址管理處主任白曉峰等專家舉辦了9場“文博大講臺”,聚焦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博物館運營管理等質素,在凸顯思想性、提升專業(yè)性、增強貼近性等方面,努力構建開放性、多層次、立體化的精神文化場域,不斷增強博物館建設鮮明的文化導向,為師生打造了一個文博高端講壇。


“云端講堂”,打造網絡思政特色平臺載體。按照貼近師生、貼近實際、貼近歷史的“三個貼近”服務理念,博物館利用館藏優(yōu)勢,通過在博物館公眾號和視頻號發(fā)布以愛黨愛國為主題的《我為博物館代言》和以科普教育為主題主線的《滄海遺珍》等“云講座”系列短視頻專題欄目128期,采用音視頻、圖文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文物藏品,由物及事及人,挖掘講述展品背后的愛國奮斗故事,把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思想認知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精神,將偉大建黨精神具象化為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所凝結的一個個歷史見證物、文化標志物和鮮活人物圖譜,從聯系學校實際、貼近師生需求、煥發(fā)思想動能方面,努力讓博物館成為團結引領師生包括社會公眾愛國奮斗的“大學?!保趨R聚師生精神魂魄、凝聚信仰信念力量上,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兩個基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向縱深發(fā)展。為進一步整合校內、校外紅色資源,為學校師生的學習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教育條件,博物館積極推進校內、校外兩個思政教育基地建設。一是建好陜西科技大學校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基地。一方面,組織上好思政課現場教學。利用博物館愛國奮斗主題主線和相關展陳展品,博物館教師為本科生開設了《大學精神與輕工史》選修課程,通過舉辦8個課程專題的講授形式,結合輕工史講建黨精神、延安精神,結合校史講西遷精神、“三創(chuàng)兩遷”大學精神,切實在把展陳體系轉化為講解體系、把資源體系轉化為學術體系方面,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結合輕工行業(yè)發(fā)展歷史、當前業(yè)態(tài)和未來發(fā)展趨勢性判斷,聘請優(yōu)秀教師在博物館二樓科教筑夢展廳開展課程思政現場示范性教學,在貼近學生、貼近專業(yè)、貼近科學技術前沿上,把專業(yè)課講出思政味,努力讓課程思政更加多元化、具象化、生動化。二是建設陜西科技大學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基地。博物館加強與地方政府之間合作交流,建設了貼近專業(yè)、貼近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特色的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延安西北局革命舊址管理處、陜甘寧邊區(qū)舊址管理處、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唐山啟新水泥工業(yè)博物館等7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基地,加強合作交流將校內博物館展覽陳列和校外展陳資源結構性整合并轉化為育人資源,切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務效能。

“服務大平臺”,打造公眾服務專業(yè)隊伍。博物館積極落實推進文化輸出發(fā)展戰(zhàn)略,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工作舉措,以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宣傳教育為著力點,不斷拓展服務人群,切實提升公眾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近年來,博物館以“弘揚工業(yè)文化 傳播工業(yè)文明 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為主題,由博物館師生組成專業(yè)宣講團隊,堅持“五進”宣講,采用課堂講授、圖文、視頻和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85批次走進學校、黨政機關、企業(yè)和社區(qū)開展宣講活動,講好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覆蓋面達18256人次,切實在博物館服務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中體現了社會責任和高校擔當。2022年,博物館獲全國科技活動周及重大示范活動先進單位表彰。
堅持文化自新 以文化活力提升服務效能
為深化博物館教育功能成效,我們進一步做好藏品研究,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開展行業(yè)發(fā)展特別是黨領導事業(yè)建設發(fā)展研究,聚焦科技工作者愛國奮斗精神的宣傳弘揚,以建設一個開放的、豐富的、發(fā)展的精神文化體系為目標,通過展陳研究,不斷增強文化自新能力。
舉辦好“西遷紀念日”紀念活動,弘揚西遷精神。西遷是學校重要的集體記憶,西遷紀念日是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標識。為了做好每年的西遷紀念日活動,博物館、校史館在深挖校史、西遷史的基礎上,通過組織策劃圖文、視頻、采訪報道等形式,由事及人及精神,高揚姓黨愛國為人民的光榮西遷精神文化傳統和學人風骨,講好西遷故事,凝聚西遷文化傳統,不斷深化西遷精神文化研究,切實為學校思想建設匯聚精神文化力量。

開展陜甘寧邊區(qū)遺產遺跡調研,弘揚延安精神。陜甘寧邊區(qū)工業(yè)建設與學校專業(yè)建設上具有天然的貼近性和文化的共通性,為搶抓資源稟賦的唯一性儲備,博物館組建“陜甘寧邊區(qū)工業(yè)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實踐團”,連續(xù)四年利用暑假時間前往延安、榆林等地,開展遺跡遺址調研和科普宣講工作。成員實地走訪42個鄉(xiāng)鎮(zhèn),在子長縣欒家坪鄉(xiāng)十里鋪村、寶塔區(qū)李渠鎮(zhèn)拐峁村、延長縣七里村等村落開展科普現場宣講、科普座談35次,與當地老鄉(xiāng)、村干部、文保工作者、遺址當事人子孫等人開展科普深入交流,發(fā)布51篇科普推文,制作20個科普宣講視頻和7個專題采訪視頻。在實踐過程中,小組成員講述紅色故事,弘揚延安精神,在與社會結合、與實踐結合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在深化陜甘寧邊區(qū)遺產遺跡調研中體現高校博物館文物保護利用的使命擔當。博物館陜甘寧邊區(qū)輕工遺產保護實踐團獲團中央“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優(yōu)秀團隊”“共青團陜西省委陜西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標兵團隊”稱號,《陜甘寧邊區(qū)輕工遺產保護實踐團調研報告》被評為共青團陜西省委優(yōu)秀調研報告,1人獲共青團陜西省委“陜西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稱號。


舉辦臨展,增強文化自新的服務能力。臨展是博物館的靈魂。通過舉辦臨展,能夠體現博物館的研究能力和文化專題建設導向,構建有序的精神文化體系。博物館通過獨立策展、合作策展以及館際合作引進等形式,先后舉辦了“西遷主題展暨慶祝改革開放成就展”“風范猶在、記憶永恒”人物展,“發(fā)展經濟 保障供給——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qū)工商業(yè)”“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南泥灣精神永放光芒”主題展,“巾幗心向黨 奮進新時代”近現代女性科學家人物志展、“追尋輕工記憶 賡續(xù)紅色血脈”陜甘寧邊區(qū)工業(yè)遺產保護成果展等6個臨展,進一步拉大了博物館陳列體系的文化結構,努力讓博物館成為學校精神文化的匯集地和策源地,在匯聚師生精神魂魄、凝聚信仰信念力量上,不斷增強師生的文化自信。
堅守文化自覺 著力培育學術研究梯隊
中國輕工業(yè)博物館始終以文化自覺為導向,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工程師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為核心的愛國奮斗知識分子初心使命,從百年輕工史和半個多世紀的校史里去找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的落腳點,立足于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當代品格和實踐特征,努力通過扎實的學術研究和校史研究,將館藏文物藏品資源轉化為通識教育的課程資源,把展陳體系轉化為講解體系,把知識體系轉化為價值體系,以更強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自覺,不斷強化文史研究能力建設和文史隊伍建設,取得了初步的建設發(fā)展成效。
近幾年來,博物館獲批陜西省科技廳、陜西省社科聯、陜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等省部級科研項目7項,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科協、未央區(qū)科工局等廳局級科研項目4項,發(fā)表博物館科普業(yè)務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學術論文9篇,在省級以上報紙刊物開展了11次重大宣傳。博物館獲“西安市第一屆博物館優(yōu)秀陳列展覽優(yōu)秀獎”, 1人獲陜西省社科聯“2020-2021年優(yōu)秀科普工作者”稱號;博物館師生獲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獎、陜西省科普講解大賽獎、陜西省“十佳講解員”、西安市“十強講解員”等10個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開館以來,博物館始終以增強文化自覺、體現社會服務能力為工作目標,努力為社會各界特別是師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職能,已接待了校內外8萬余名觀眾。先后獲授全國婦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陜西省科學家精神基地等14個國家、省市基地建設榮譽稱號。
目前,中國輕工業(yè)博物館正在按照“思想引領、文化立館,建設一個高質量的愛國奮斗主題館”的奮斗目標,不斷夯實文史研究和展陳完善建設,以建設一個開放的、豐富的、發(fā)展的精神文化體系為目標,不斷增強文化自新能力,努力釋放博物館文化建設活力,讓博物館成為學校一個永續(xù)發(fā)展的文化策源地和精神文明建設高地。
(核稿:方潤澤 編輯:王舒婷)